產品分類
一. 背 景
2025年3月,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《工業企業和園區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設指南》(工信廳節〔2025〕13號)《指南》是對工業企業和園區開展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設的指導性文件,包括四部分內容。
一是建設目標。通過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的建設運行,實現對能耗和碳排放的精準化計量、精細化管控、智能化決策與可視化呈現,提升工業企業和園區節能降碳管理能力,支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和碳排放降低,促進綠色低碳轉型。
二是業務功能。明確能碳管理中心具備能耗查詢、能源消費量和強度計算、能源消費分析與用能策略推薦、能效對標、能流分析、能效平衡與優化、用能與碳排放預算管理、碳排放核算、產品碳足跡核算、供應鏈碳管理、碳核查支撐、碳資產管理等功能。工業企業和園區可結合自身行業特點、實際需求等,確定開發建設的具體功能。
三是技術方案。為保障相關業務功能實現,明確能碳管理中心的系統架構包括基礎設施、數據采集、數據架構、模型組件、業務應用和互動展示六大板塊;對每項架構的具體內容做了說明。工業企業和園區應根據節能降碳及信息系統建設相關國家標準、行業標準和政策要求等,開展系統架構建設并持續更新。
四是保障措施。依據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》《工業節能管理辦法》等相關規定,從組織機構、管理制度、網絡和數據安全等方面提出工業企業和園區采取的具體措施,保障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的高水平建設和高質量運行。
二. 企業面臨的管理挑戰
2.1 多行業碳排放數據分散,缺乏統一管理
行業數據特性差異大,工業生產流程復雜,建筑能耗數據分散,交通移動源排放難以追蹤
協議不兼容
不同行業數據采集頻率差異大
2.2 傳統管理模式難以滿足精細化、動態化需求
管理機制缺陷,靜態考核指標失效
決策手段落后,人工干預為主
響應速度滯后
2.3 能源結構優化壓力大,新能源消納能力不足
結構性矛盾,高碳產業鎖定效應
消納技術瓶頸,電網靈活性不足
區域差異顯著,東部負荷中心,西部資源富集區
三. 能碳管理思路
以能源管理為碳管理的基礎,精細化管控,建立能耗三級計量,建立能耗強度管理體系,進行能效對標及策略管理。
碳盤查以能源消耗排放為主,擴展統計直接和間接碳排放源,實施碳計劃管理,談追蹤,實施碳減排措施,提升企業和園區節能降碳能力。
3.1 節能降碳路徑 :
3.2 三級能源計量 :
可根據企業管理特點架構能源三級計量。
3.3 各級能耗強度指標
根據企業管理架構建設三級計量,接入成品產量/中間產品產量數據核算各級單耗數據,即能源利用效率;
對于動力設備,核算制冷系統能效比、壓縮空氣比功率、氣電比,水泵效率等等能源轉換效率。
3.4 碳排邊界
3.5 碳排管理功能分析
碳盤查
計算模型:確定排放源和排放因子
數據采集:采集各排放源活動數據
盤查清冊:溫室氣體量化,生成盤查清冊
盤查報告:不確定性評估,生成碳盤查報告
碳計劃
配額測算:測算碳配額抵消及下年度碳配額
配額分解:制定碳排放指標分解計劃
配額考核:評定各考核對象指標達成率
碳追蹤
碳排分析:統計碳排放情況及碳排結構
碳流圖:跟蹤能源在輸入、分配、消耗、生產各環節的碳排放情況
異常管理:碳排放超標告警及提醒
碳交易
交易記錄:匯總碳交易記錄
交易決策:市場行情分析,為碳交易策略提供支撐
碳減排
節能分析:評估重點耗能設備能效,提供設備能效調優建議
協調調度:充放電及需求側響應策略,提高新能源消納
3.6 功能特點優勢
數字化:從能源監測轉變為碳監測,實現碳管理數字化
精細化:跟蹤碳排放全過程,實現碳管理精細化
標準化:適用不同行業及地區碳排放管理,實現碳管理標準化
專業化:通過專業機構認證,實現碳管理專業化
四. 能碳管理平臺解決方案
為工商業企業、醫療公共服務、市政民生服務、基礎電信服務等行業提供更可靠、更安全、更智能、更節約的能碳服務。
4.1 平臺構成
● 感知層:連接于網絡中的各類傳感器,包括多功能儀表、充電樁、照明驅動器等。
● 網絡層:智能網關,采集感知層的數據,進行規約轉換及存儲之后將數據上傳至能碳管理云平臺。
● 數據層:物聯網數據中臺
● 平臺層:提供Web頁面展示,APP、小程序等多種訪問方式
4.2 平臺功能架構剖析圖
4.3 電力監控及電能管理
通過在供配電的關鍵場所、關鍵設備上安裝監測、計量、控制、保護等各類智能傳感器,搭建涵蓋35kV到0.4kV的完整電力測量、計量、控制體系,結合視頻監視手段,實現對企事業單位內部電能的24h不間斷監視。即時發現供配電中的隱患,減少事故發生次數。即時定位故障點,縮短故障恢復時間。
4.4 分布式光伏
逆變器直流側、交流側運行狀態監測及報警;
逆變器及電站發電量統計及分析;
并網柜電力監測及發電量統計;
電站發電量年有效利用小時數統計;
發電收益統計;
輻照度/風力/環境溫濕度監測;
發電功率模擬及效率分析;
碳減排統計;
4.5 工商業儲能
實時監測:PCS和電池的運行狀態,包括運行模式、功率控制模式,功率、電壓、電流、頻率等預定值信息、儲能電池充放電電壓、電流、SOC、溫度、壓力、流量;
故障告警:儲能電池充放電狀態、交/直流過壓/欠壓、交/直流過流、頻率過/欠告警、過溫、過載、漏電保護等;
遠程控制:PCS啟動、停止、功率設定、裝置運行參數設定;
4.6 智能照明
智能照明控制系統可實現照明設備運行控制的智能化,有效提高照明系統科學管理水平,節省運營成本。通過定時開關和可調光技術,可以有效地避免無效照明,從而精確的利用好每一份照明電能,是實現綠色照明,節能減排的有效手段。
通過集中控制為照明控制帶來便利;通過場景控制營造舒適的工作環境;對光照度有要求的特定區域實現調光控制;對道路照明實現基于經緯度和日落日出時間的定時控制;對停車位實現雷達感應控制。
4.7 能源管理
能耗監測系統嚴格按照導則要求開發,符合導則要求的各項技術要求,通過能源計量體系的建設,實現如下效果:
滿足政府對大型公建、重點用能單位能耗監管的要求、驗收的要求;
通過系統發現低效運行的中央空調、空壓機等高耗能設備,為節能改造提供數據依據;
通過系統發現能源管網存在的不易發現的跑冒滴漏情況,減少能源浪費,節能降碳;
4.8 碳減排技術
4.9 設備能效算法模型
制冷系統主要能效指標
能效比SCOP用來衡量制冷機房的實際運行水平。
能源站運行能效比(SCOP)、冷凍輸配系數等等
泵類主要能效指標:泵效率和噸水電耗
監測系統運行狀態,計算負荷的變化,調整水泵輸出功率,
使系統自動高效運行。
空壓機系統主要能效指標
比功率:衡量空壓機能效標準的數值,空壓機組的輸入功率與實際容積流量之比值,單位為【kW/(m3/min)】。還有氣電比等
五. 系統平臺主要功能分解
5.1 能耗分析
區域能源管理
全域能源數據采集與監測:區域多類型能源接入匯總、區域能源消耗總量統計與趨勢、重點企業能源消耗排名及橫向對比。
區域重點企業能源精細化管理:用能趨勢及同環比分析、企業能效指標診斷及分析、重點用能設備能效分析及節能建議
能源數據分析
能耗看板,趨勢分析,用能概況,分項用能
5.2 能源消費量和強度計算
能耗消耗量
依據《綜合能耗計算通則》(GB/T 2589)等國家標準,計算一個時間周期內,工業企業和園區的能源消費量,按照不同能源種類和計算標準煤等分別展示
能耗強度分析
產品單耗:手工錄入或對接ERP、MES等系統,從企業、車間、產線、班組、設備等維度的單位產品能耗/單位產值能耗進行統計分析
5.3 能源消費分析與用能策略推薦
能源規劃
基于負荷信息、設備信息、市場信息、地理信息等內容進行優化配置,提供經濟優的容量配置方案。
能源費用分析
根據項目設置的容量單價,需量單價,結合項目總容量,最大需量,復費率,計算用容量計費劃算,還是需量計費劃算
5.4 能效對標
單耗對標
按國家、地方、行業和自身較優時標準指標對標,發現差距,發現問題,由此指引管理者找出優化方向
設備能效對標
當日中央空調系統、壓縮空氣系統和水泵組系統瞬時能效數據與累積能效數據,并與設定的國家、地方、行業能效指標對標
5.5 能流分析
能源流向圖
以桑基圖的方式繪制能源流向圖,對公司、車間、設備等全過程進行計算和分析
能源損耗
以樹狀圖的方式展示能源流向,并可計算線路損耗,幫助企業發現能源浪費
5.6 能效平衡與優化
多目標優化調度
基于能耗優、成本低和碳排放較少的經濟優化調度;
考慮電網供電力平滑與電壓穩定的安全運行調度策略;
需求側響應電網互動策略。
5.7 碳排放分析與碳資產管理
區域碳排放監測
*了解區域整體碳排情況:區域碳排放總量統計與趨勢、區域碳中和進度跟蹤
重點企業碳排追蹤與異常預警;
*獨立展示區域重點企業核心碳排放數據:碳排放強度、碳排放結構、碳排放指標完成追蹤
區域碳減排監測
聚合區域內多類型資源:
區域風、光、儲、充裝機站點信息、區域減排總量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統計
跨地區能源互聯,分層協同控制:
動態預測區域重點企業能源供需,優化能源生產與分配策略,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
區域-企業多級調控,逐級分解任務,企業執行精細化調控
碳排管理界面展示:
5.8 關鍵技術
碳減排技術
“源網荷儲"等全量運行數據,存儲展示、狀態檢測、運行告警。
直觀展示電量、碳排、成本、設備運行等各類數據。
實時呈現能源流向和設備安全情況。
AI驅動預測
多源數據整合:基于氣象數據、歷史運行數據、電網數據全面了解電力系統的運行狀況。
高精度預測模型:機器學習算法能夠自動學習并適應不同條件下的變化趨勢,確保預測結果的準確性。
多時間尺度預測:
超短期預測:適用于日內調度計劃的制定。
短期預測:適用于日常調度計劃的制定。
中期預測:有助于中長期的發電計劃安排。
冷負荷預測
在能源管理領域,精確預測系統的冷熱負荷是優化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效的關鍵。在冷熱負荷預測任務中,通過構建深度神經網絡,能夠從歷史數據中學習復雜的模式和趨勢。這些網絡能夠綜合考慮天氣條件、建筑特性、使用習慣等多種因素,實現對未來負荷的準確預估。
平臺實時監測室外溫濕度情況,建立數學模型,預測未來冷負荷情況,及時調整系統運行設定參數,使系統制冷量符合實際變化需求。
關聯性分析:
熵權-灰色關聯分析法。這一方法首先利用熵權法客觀地確定各指標權重,然后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探究各指標與決策目標之間的關聯度,根據關聯度的大小對方案進行排序,實現對復雜系統的有效評價和決策,再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和優化
設備調優
群智能算法是受到自然現象的啟發,鯨魚優化算法模擬了座頭鯨時采用的一種特殊技巧。算法的核心在于模擬鯨魚捕食的三個階段:包圍獵物、泡泡網攻擊以及搜尋獵物。在算法實現中,每個鯨魚個體代表一個可能的解,而較優解則相當于被追捕的小魚。算法通過迭代過程不斷更新這些“鯨魚"的位置,以期逐漸逼近問題的較優解。
5.9 安科瑞能碳管理平臺亮點
六. xx集團能碳管理項目案例
6.1 企業痛點: 集團下的多個分子公司分布全國各地,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數據分散,總部缺乏工具和統計手段,無法對集團能源和碳排放做全局監控和精細化管理
6.2 項目效果 :
量化各分子公司能碳績效: 實現分子公司能源和碳排放績效評定,為KPI考核提供數據支持。
全局掌握能碳數據: 提供各類能源消耗量及碳排放數據,了解整個集團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詳細分布情況。
提升經濟環境價值和社會效益: 降低集團綜合用能成本、推動集團碳強度下降、 提升集團決策科學性,增強公眾低碳意識。
關于我們
公司簡介榮譽資質資料下載產品展示
AIM-D100-TS直流絕緣監測裝置 光伏儲能直流15-1500V ACCU-100工商業光儲充新能源電站微電網協調控制器 AEM96/CCO2三相碳計量電表 零碳園區碳電表 碳因子計量 Acrel-2000ES儲能一體柜 工商業儲能集裝箱一體化EMS系統 ADL3000-E-A/KC安科瑞多功能電表 UL認證 歐美出口電表服務與支持
技術文章新聞中心聯系我們
聯系方式在線留言版權所有 © 2025 安科瑞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備案號:滬ICP備05031232號-31
技術支持:智能制造網 管理登陸 sitemap.xml